形态描述
工蜂体长7—8mm;黑色;腹部第1—2节背板红褐色。头稍宽于胸;唇基刻点细密;两后单眼间之距离大于后单眼至复眼的距离;颚眼距长明显小于宽。体黑色;上颚顶端红褐色;小盾片黑色;腹部第1—2节背板红褐色,第3—6节背板黑色。体毛短而少;颅顶毛黑褐色;颜面及头部下表面毛灰白色;胸部被灰黄色短毛;后足胫节及基跗节背面两侧被白毛;腹部各背板被黑褐色短毛,第3—5节背板基部具白绒毛带;腹部腹面为细而长的灰白色毛。
蜂王体长13—15mm;颚眼距宽与长几乎相等;两后单眼间的距离为后单眼至复眼的距离的2倍;触角第1鞭节稍长于第2节,第2—7节各节长宽相等。腹部第1—2节背板、第3节背板基半部及第3—5节背板端缘均红褐色,其余黑色。
雄蜂体长11—13mm;与雌蜂区别为:后足胫节内侧叶状突起长(图213:a),稍超过胫节全长的2/3。
蜂王体长13—15mm;颚眼距宽与长几乎相等;两后单眼间的距离为后单眼至复眼的距离的2倍;触角第1鞭节稍长于第2节,第2—7节各节长宽相等。腹部第1—2节背板、第3节背板基半部及第3—5节背板端缘均红褐色,其余黑色。
雄蜂体长11—13mm;与雌蜂区别为:后足胫节内侧叶状突起长(图213:a),稍超过胫节全长的2/3。
大小
工蜂体长7—8mm;蜂王体长13—15mm;雄蜂体长11—13mm;
生物学
生物学习性小蜜蜂栖息于海拔1900m以下、年平均温度在15—22℃的河谷、盆地边缘半山坡、耕地区和村寨周围的次生灌木丛及杂草丛中,在低矮隐蔽的灌木枝杈处筑巢,巢距地面0.2—3m。巢脾为单一的,面积在200—450cm2,其中20%—40%的面积为贮蜜区,下部为繁殖区,占60%—80%的面积。小蜜蜂也有随气候变化而迁移的习性,夏季一般多在山区,巢距地面较高,秋末冬初则迁至河谷和坝区。性较温顺。天敌有鸟类、胡蜂类、蜘蛛类、蟾蜍等,是热带作物的重要传粉蜂。
生境信息
采访植物 砂仁、咖啡、芹菜、马鞭草、毛桐、野坝子、茴香等。
生物学习性小蜜蜂栖息于海拔1900m以下、年平均温度在15—22℃的河谷、盆地边缘半山坡、耕地区和村寨周围的次生灌木丛及杂草丛中,在低矮隐蔽的灌木枝杈处筑巢,巢距地面0.2—3m。巢脾为单一的,面积在200—450cm2,其中20%—40%的面积为贮蜜区,下部为繁殖区,占60%—80%的面积。小蜜蜂也有随气候变化而迁移的习性,夏季一般多在山区,巢距地面较高,秋末冬初则迁至河谷和坝区。性较温顺。天敌有鸟类、胡蜂类、蜘蛛类、蟾蜍等,是热带作物的重要传粉蜂。
生物学习性小蜜蜂栖息于海拔1900m以下、年平均温度在15—22℃的河谷、盆地边缘半山坡、耕地区和村寨周围的次生灌木丛及杂草丛中,在低矮隐蔽的灌木枝杈处筑巢,巢距地面0.2—3m。巢脾为单一的,面积在200—450cm2,其中20%—40%的面积为贮蜜区,下部为繁殖区,占60%—80%的面积。小蜜蜂也有随气候变化而迁移的习性,夏季一般多在山区,巢距地面较高,秋末冬初则迁至河谷和坝区。性较温顺。天敌有鸟类、胡蜂类、蜘蛛类、蟾蜍等,是热带作物的重要传粉蜂。
海拔范围
生物学习性小蜜蜂栖息于海拔1900m以下、年平均温度在15—22℃的河谷、盆地边缘半山坡、耕地区和村寨周围的次生灌木丛及杂草丛中,在低矮隐蔽的灌木枝杈处筑巢,巢距地面0.2—3m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